自运20大型运输机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被持续关注,2016年7月正式列装部队,大家就非常想知道“胖妞儿”的表现如何?运20之后还有什么机型?唐长红现在在干什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一一回答了我们的关注点。
要把它用得更好 研究永远在持续进行
“胖妞儿”入伍了,唐长红的心还是一直被扯着、揪着,“运20交付部队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完成很多试验,很多指标和当初的需求都要在使用当中验证。”他告诉记者,运20飞机试飞一直在进行,前期科研试飞做一些参数的调整,后期鉴定试飞要考核飞机的边界性能,包括很多过去没有设想过、没有完成过的任务,甚至要对飞机本身注入一定故障,在模拟故障情况下飞行。“这些飞行都带有相当的风险,存在很大危险。”唐长红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压力,可能在早期更关注的是能不能飞起来,现在则是怎么把它用得更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有很多人认为,飞机交付了,总师的任务就结束了,唐长红表示,交付使用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可能是结束了,但是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永远在持续进行。在研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受到很多启发,知道以后如何能做得更好。“所以从研究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修正的过程。”
2018年5月,空军发布消息,运20飞机首次与空降兵部队联合开展空降空投训练;6月28日,国防部介绍,自2016年7月列装空军部队后,运20飞机的实战实训已全面展开。大家非常关注“胖妞儿”的表现,“飞机交付部队以后完成了很多新的试验,像运载、空投、空降等。确切地说,几年来,飞机的表现、试验成果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军的士气。”唐长红搓着手,对自己的“孩子”颇感自豪。
“咱们能做到批量生产了吗?”“批量生产了。”
我们永远都在跳起来够那个苹果
任何一型装备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装备如果落后于时代,那就不可能生存。”作战飞机重在对抗性,运输类飞机重在竞争性。要使运20在未来几十年内仍保持先进性,具有竞争力,就要把握住关键技术,把握住关键技术的进步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永远都在跳起来够那个苹果,而不是坐在地上捡苹果,更不可能站起来伸手就够得着那个苹果。”他说:“今天很容易拿到的技术,明天可能就淘汰了。”
“我们研制人员要知道的不是我今天能干什么,而是知道我干了这些能够进步到什么程度,落后到什么程度。”唐长红说。科研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不能靠直觉判断,看不见摸不着的未来科技怎么体现在产品上?“研究。”唐长红说,一个飞机设计师,首先是研究,然后是设计,设计仅仅是体现研究的一个过程,“如果你不做持续研究就去进行设计,是不现实的。”唐长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搞飞机机翼设计的人,如果他在40年的工作时间里设计了三型飞机,其实真正用在设计上的时间可能只有他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其他的时间都在学习、跟踪、研究和进步。
运20飞机研制,如期攻克了六大领域、400多项关键技术。“每架飞机都是一次创新,每次创新都必然容纳新的技术、工艺,甚至材料。”伴随着运20的立项,包括条件建设、元器件的研制、材料的研制等都同时启动,运20代表的不是一个型号或者一型飞机,更重要的是它牵引了相关行业和技术的进步。“对于这样大的工程来说,每一步都是一个启发性工程,都是未来的奠基石。”
一架飞机是一个时代工业智慧的凝聚,但同时它也无法跳出那个时代的某些局限。唐长红说,可能这就是一个设计师的痛苦,他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在不断承受着不足,同时在不断地寻找着未来。
年轻人要大胆地用 关键是把他搁到岗位上
运20飞机的研制使一大批人成长起来。“年轻人要大胆地用!我看这些年轻人都比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干,都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学得更多,都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具备的条件更好。”唐长红说,人才是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年轻人,关键要把他搁到岗位上,给他施肥浇水,不能老等着一个苗子在那个地方长高了长好了再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对年轻人来讲,用就是培养!”他说。
唐长红主持研制歼轰7任务时还不到40岁,也经历了被质疑、被期待到被认可的过程。他说自己经历了和老一辈总师们共同作战的过程,经历了和同年等岁的总师们一块儿奋斗的过程,也经历了和年轻总师们努力的过程。“如果说过去大家对你寄托的期望多,现在我们对于后辈寄予的期望更多。从能力上来说,时代的进步总比个人能力进步快。”
“着急吗?”“着急,真着急!”但也必须尊重规律,“甚至必要走的弯路你也得走一走,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唐长红认为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从认知、到认识再到自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其建构认知的阶段、要构造认识的过程,而且要给他一种能够增强自信的环境。
唐长红的心里一直徘徊着这样的想法:“不让我干这件事了,我会干啥?我能回到哪个组里边?”他说自己一直有这样的压力。一个科研队伍的主体首先是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如何让科研人员安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唐长红希望通过改革能让科研人员因工作得到收益,能够让他们更安心地坐下来搞研究。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他说。
我们不能等待需求而要创造需求
“如果没有天上的飞鸟,你不会想起做一个风筝。如果没有风筝,你不会想起来做飞机。做风筝绝对不是军人想的,做飞机也不是军人想的,但是军人是最早应用的。”
“技术推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推动着装备的进步,而且推动着装备的创生,生成新的装备。”
当年研制歼轰7时一位海军装备部首长所说的这两句话唐长红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一直在等待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有一些需求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市场需不需要,是你能不能让市场需要。”唐长红说,“我们应该有一些描绘航空前景的群体在。”
“困扰在哪里?”“思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唐长红直言:“我好像也在这个禁锢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目标更大,应该胸怀更大。”
“太空、航天有很多想象;远海、深海,国家有很多部署;航空,我们应该有更大的前景。”唐长红表示。
航空是一种品质
“如果说航天在科学探索上更敏感,航空在品质追求上应该更高尚。”唐长红表示,航空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品质制造的代表,它应该更安全、更可靠、更先进。去年,唐长红就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改进和提升航空安全。他在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认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和质量安全中,质量安全是底线,我们要把航空安全提升到认知的高度上。
“目前各级都注重建立标准,而没有建立国家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痛点。”唐长红希望发挥适航体系的作用,构造一个被公众认识、被权力部门认可、被技术员尊崇的法规,从而塑造航空品质。
“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失败不起的。”这关乎信心、关乎信任。
“我们一定要把通天的楼梯搭起来,虽然我们没上到云层上,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楼梯能上到云层上。”面对现状,唐长红对于建立航空安全体系的呼声异常迫切。